北海中院利用“法院+工会”模式成功调解31起农民工讨薪案
“感谢法院,感谢工会,对我们农民工这么关心!讨了一年多的薪酬都没有结果,没想到在北海中院这么快的就帮我们解决了,心里面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农民工代表唐某某感激地说。
6月22日,31起农民工跨省讨薪系列案件经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云间”在线调解成功,位于河北的某劳务公司、王某父子、程某某与31名农民工达成调解协议,承诺在约定期限将拖欠的农民工工资22.43万元全部支付到位。截止7月7日,先后2批共计人民币14万元款项汇入北海中院案款专户,余款8.43万元也将于7月15日前履行完毕。原本至少需要90天审理期限的追索劳动报酬案件,在短时间内通过多元化解机制圆满结案,达到了案结事了人和谐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北海中院两个“一站式”多元解纷的诉讼服务“新模式”成效显现。
北海某地产二期项目原本由浙江一家建筑公司承建,施工过程中浙江公司将该项目转包和分包,先后转包、分包给河北某劳务公司、王氏父子以及程某某。31名河北籍农民工跟随程某某在该项目工地打工,工程竣工后进行工资结算时各方当事人对应支付的款项产生了分歧。2018年春节前后,经北海市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河北劳务公司支付给农民工大部分报酬,尚余尾款20万余元未支付。这笔欠薪拖欠长达一年多,31名农民工一纸诉状将该河北劳务公司、王某父子和程某某起诉到北海市银海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后,王某父子不服,上诉至北海中院。
北海中院两个“一站式”诉讼服务已经在“N+N”多元化解纠纷模式上积累了一定经验,北海作为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法院+工会”工作模式全国三个指定试点城市之一,多元化解成为解决这一系列案件的首选工作模式。法官、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及工会调解员组成的团队通过法律、政策和情理的协调共进,有效推动劳动争议系列案件妥善解决。
深入了解剖释案情,全力找寻调解“突破口”
北海中院将两个“一站式”工作推进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全力支持“促进复工复产、保障民生稳定”,高度重视劳动者维权案件的调处、裁判和执行。
北海中院诉讼服务中心收到该系列案的卷宗材料,立即启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当天完成立案,同时将案件分流到具有劳动争议案件丰富办案经验的民一庭承办,通过“法院+工会”协调机制委托工会调解员到位。主办法官多次组织诉服中心工作人员、工会调解员召开案情分析会议,前往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市行政执法局劳动监察大队、市住建局等单位实地走访,了解前期政府相关部门对案件协调情况,厘清劳资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寻找案件调解的平衡点和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制定调解方案,力争调解工作一次到位。
发挥工会职能作用,“娘家人”春风化雨暖人心
“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调解模式是北海中院和市总工会为顺应当前劳资纠纷发展形势、体现调解为先和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共同推进的重要举措。工会作为保护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专门社会机构,长期以来确立了劳资各方“娘家人”的特殊定位,其居间调解易于让劳资纠纷各方产生亲切感,也有利于消除他们对司法机关的距离感和抗拒感。同时,工会引入具有丰富调解经验、专业素质过硬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工会调解员参与劳资案件调解,给予劳资各方更轻松的协商平台,是“法院+工会”理念的基本构想。
在该系列案件中,工会调解员配合法官开展沟通、劝导、调解等工作,法院则给予法律支持和法律指引,确保调解工作在法律轨道上正确运行。调解过程中多次遇到当事人情绪激动、各方请求冲突反复、联系对接不畅、引发调解各方互不信任等突发情况,工会调解员都坚持锲而不舍的电话联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的耐心安抚,平复当事人心情,不断推进案件调解进展,真正发挥了“法院+工会”合力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作用。
“这系列案件案情相对比较复杂,当事人各有立场和理由。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最后能够达成一致协议,有赖于立案后法官介入调解和工会委托调解通力合作,也要感谢各方当事人的理解和包容。”工会调解员曾非感慨地说。
明法释理齐发力,“法院+工会”妥善解纷争
正式调解的准备阶段,法官、工会调解员通过电话分别与当事人进行反复沟通。通过类案推送,释法明理,告知当事人案件进入审判程序之后具体的诉讼环节、审判期限,释明可能存在的诉讼成本、时间成本和执行风险,引导当事人通过更便利、更低成本的调解方式结案。同时,释明具体的法律规定,让当事人了解调解结案同样可以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为进入调解阶段作好充分铺垫。
“施工方还没结算工程款,我手头也没有那么多钱,我也没办法支付。”在“云间调解”平台“面对面”连线调解现场,被告程某某一开始态度强硬。
现场的农民工认为程某某意在推卸责任无心调解,双方互不相让,意见难以达成一致,当事人情绪越来越激动,调解一时陷入僵局。但法官和调解员并未轻言放弃。通过换位思考,法官表示理解被告方在疫情当前面临的困难,希望被告能抓住有利双方节约诉讼成本的机会尽可能达成调解协议。最终被告程某某被法官和工会调解员的真诚细致工作打动,在连线另一端感动落泪,同意支付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各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四方联线“云间”调解,“零行程”助力案结事了
在这一系列农民工讨薪案件中,“法院+工会”云间调解成为促成调解、顺利结案的亮点。
该系列群体性劳动纠纷案件中,案件人数众多,大部分当事人是河北籍人士。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原告无法前往法院,而被告一方因为需要花费时间及路途成本,对于到法院调解更是怀有抵触心理。
北海中院法官通过线上“云调解”平台耐心指导当事人进行远程调解,既节约了当事人的诉讼时间和成本,提高了解纷效率,又确保了疫情防控期间当事人的安全防护,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目标。被告方“零行程”的诉讼参与过程,也是促使其最终同意全额支付31名农民工工资的重要因素。
“我方劳务公司承诺的10万元明天就可以支付到法院专户。”劳务公司表示。
“我一下子拿不出9万元,我这两天先转4万,7月15号再转剩余的5万,我说了要付,就一定会付。”被告程某某也作出承诺。
当事人各方分别通过“云间调解”平台在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案件调解成功,欠付薪酬也将按协议履行。
“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力量。北海法院始终高度重视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充分运用诉前委派调解、诉中委托调解、速裁、快审等方式处理劳动争议矛盾纠纷,为农民工维权提供‘一站式’便捷诉讼服务,为北海良好的用工环境提供重要保障,为法治营商环境全力护航。”北海中院诉讼服务中心主任林晓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