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市法院着力推进和深化司法公开工作,实现从立案、审理到执行,从制度、管理到监督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公开,努力构建了开放、动态、透明的阳光司法机制,切实做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提升公信力,受到社会的肯定。
据统计,2016年,全市法院在网上公开案件信息33262件,公布各类生效裁判文书20914份,上网率达100%;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发文3584条,直播热点案件、事件109件次;陪审员发挥参与、监督作用,参加审理案件3011件5120人次,陪审率达到64%;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组织代表500余人次参加阳光评议、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共计38次。
直播发布 双管齐下
2016年10月12日,海城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案,涉案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会计均受审。被告单位北海市某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在与对方无货物购销的情况下,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5份,总金额为490950元,税额83461.5元,后向税务机关申报并进行了抵扣。当天,该院通过官方微博图文结合的形式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等庭审全程进行了直播,直播阅读数达2500余次。
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海城区法院又创先采用“错时执行+网络直播”的形式实时直播执行进展情况。据统计,2016年,11月5日的破晓扫“赖”行动,微博直播转载至微信后阅读量达7万余,11月11日深夜扫“赖”行动的微博被广西区高院官微转载点赞,11月26日凌晨4时起全市两级法院同时开展雷霆扫“赖”行动,微博直播首发当日阅读量达2万余,网友们纷纷为微博直播点赞,称法院公开执行彰显司法权威和阳光司法。
此外,全市法院不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将法院的工作亮点,重大案件的审理向媒体发布,让社会了解法院工作,支持法院工作。
我市法院采取庭审直播和新闻发布会两种方式主动作为、主动公开,进一步增强了法院工作透明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平台建设 流程透明
与此同时,全市法院广泛运用信息化建设成果,不断完善审判流程信息、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建设,基本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元化的司法公开工作格局,有力地提高立案、庭审、执行、听证等具体操作流程的透明度,确保司法在阳光下运行。
通过提供“诉讼指南”,摆放或悬挂展板、设立显示屏等方式,全面公布各类审务信息,及时让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了解法院工作。公开立案到执行的审判流程,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以外,做到对立案、庭审、宣判、执行等诉讼过程的各个环节、各类信息向当事人公开。
对于适宜进行公开审理的民事、刑事以及行政案件,通过公开庭审,方便不能参加旁听的群众及时了解案件审理过程。同时,坚持接受各方面监督,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单位、群众代表、学生等社会各界代表到庭旁听庭审;稳步推进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扩大人民陪审员参与司法,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判、监督审判活动、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加大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范围。
依法公开执行过程,告知当事人执行案件的执行流程、执行期限、当事人、承办人、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执行措施、结案方式及原因等情况,让办案流程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同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加大对拒不履行判决义务的“老赖”的曝光力度,进行信用惩戒。
拍卖公开 群众受益
司法的公开,让法院审判活动更加贴近群众,让群众真真切切受益,其中创新的“阳光拍卖”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肯定。
我市法院全面启动网络司法拍卖,司法拍卖一律通过“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进行,但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定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处置,或者不宜通过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拍卖的除外。2016年,我市法院成功组织网络司法拍卖42场,拍卖成交标的70个,成交金额1.32亿元,拍卖成交率、溢价率均居全区法院前列。网络司法拍卖的启动为司法拍卖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让拍卖更公开透明,大大提高了拍卖的效率,让申请执行人更快得到执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