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诉讼案件数量不断上升,涉诉信访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改变化解矛盾工作被案件牵着走的被动局面,银海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化解矛盾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今年五月以来,在全区率先开展以平阳镇为试点的“无诉讼村屯”创建工作,实行“一村一法官”的包村负责制,力求息诉罢访,案结事了,努力打造无诉讼、无上访、无矛盾激化的“三无”村屯。
排查矛盾,服务社会大局
要社会和谐,关键在于“防患于未然”,将纠纷消化在萌芽状态。为此,我院建立了矛盾排除机制,包村法官与联络点的村干部及司法联络员进行定期联络,经常下乡走访,掌握最新社会矛盾纠纷发展动态。司法联络员发现村民之间有矛盾和纠纷,可能引发诉讼、上访及治安、刑事案件的苗头,及时与包村法官联系,法官接到通报后及时进行疏导和劝解。如:在南宁至北海高铁拆迁征地中,涉及包家村委83户村民的土地征收问题,已有79户签订了征地补偿协议,但仍有4户未达成协议。征地补偿问题涉及面较广,稍有不慎容易引发诉讼、上访。我院包村法官在了解情况后,多次与当地村干部上门讲解法律知识、发放宣传资料,从法律规定和经济利益的角度进行分析、解释,耐心作村民的思想工作。经过法官与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上述4户村民终于签订了征地补偿协议,保障了南宁至北海高铁工程的顺利建设。
调处纠纷,化解群众矛盾
在包家村法官与人民调解员还共同调处了一起纠纷:2003年5月28日,包家村委会与劳某合作,将原大岭根村旧砖厂改造成为养牛场。2011年5月28日,合作协议到期后,劳某未经包家村委同意将该养牛场的十四间房屋卖给了当地村民罗某,而原大岭根村旧砖厂厂长要求罗某归还房屋。经法官与人民调解员共同努力,大岭根村旧砖厂厂长理清了法律关系,放弃了诉讼主张,由包家村委会负责协调追偿,成功化解了该起纠纷。
据了解,包村法官通过定期进驻司法联络点,与人民调解员、村委干部共同调处纠纷,将大量社会矛盾化解在了基层,对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良好作用。
法律援助,服务群众需求
赤东村的五保户包某因交通事故死亡,因其家属在事故发生两天后才报案,交警无法作出事故责任认定,包某亲属与肇事方对赔偿数额一直协商不成,致使包某的遗体经解剖鉴定后仍然停放在殡仪馆长达近一年之久,未能入土为安。为使该纠纷及早解决,我院包村法官与平阳镇司法所、村委会干部召开协调会,共同化解受害人亲属和肇事方的矛盾。包村法官安抚双方情绪、讲解法律知识、分析案件情况,让死者入土为安,并为受害人家属提供法律援助,引导当事人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矛盾,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
爱心帮扶,解决群众困难
平阳镇东山村是移民村,共有住户237户,约800人,每户仅有两亩耕地,村民大多外出打工以维持生计,致使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全村共有留守儿童约60人。针对这种情况,今年8月21日,我院党组书记、院长田少红率党组成员在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为留守儿童“送温暖”。活动现场,法官们与留守儿童一起谈心、唱儿歌、做游戏,一个个充满童真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随后,田院长还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带队进入特别困难的村民家中,了解群众实际困难,勉励留守儿童勤奋读书,并给3户特困留守儿童送上每人每年700元的助学金。
送法下乡,提高法律意识
孙东村委是北海市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该村的蔬菜已形成产业化和品牌,但该村农民却经常在销售蔬菜和回收货款中“吃亏”。针对这一情况,我院包村法官还专门为该村菜农做了一堂生动的《合同法》专题讲座,并现场解答群众的问题,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开展活动以来,我院通过巡回审判、讲法制课、以案释法等多种形式活动,让群众接受到具体且生动的普法教育,发挥“审理一件案,教育一大片”的示范教育作用。据统计,截止今年11月,我院包村法官共组织巡回审判2次、开展送法下乡活动6次,散发法律宣传资料400余份,还解答了村民大量法律问题,不断提高村民法律意识。
深入调研,破解群众难题
在全区法院的司法实践中,普遍遇到“出嫁女”、“入赘女婿”分配集体土地征收补偿费和安置房分配不公的情况。因该问题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力大,且涉及村民自治、风俗习惯、地区差异等复杂问题,是涉及群众生活的一道难题。为此,我院特别组织调研小组,将“出嫁女”分配“两费”问题作为重点调研课题进行深入调研,包村法官在平阳镇的7个行政村带着问题进行下访,了解村情民意和民间习俗,查阅大量资料,努力寻找法律规定与民间习俗的平衡点,撰写调研文章,为解决这一社会难题出谋划策。
银海区法院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开辟了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新途径,温暖了老百姓的心窝,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