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当天上午,北海市银海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田少红,副院长陈可进带领该院6名中青年审判业务骨干和书记员,一行十多人早早就驱车近百公里赶赴平阳镇辖区。在短短的一个工作日里,法官们马不停蹄地走访了7个村委,与30多位村干部进行了座谈。期间,各包村法官深入村屯,贴近群众,走入田间地头,近距离了解各负责村委的生产、生活情况,排查基层纠纷,确立联系方式,为及时化解了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打好基础。
精英法官“落地”,农民也是“vip”
本次与田院长随行下访的6名包村法官实行的是“一人一村”全面负责制。据悉,各位法官均是该院审判系统中的业务骨干,他们中不但有政治素质好、审判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资深法官,还有法学功底扎实、思维活跃、年富力强的青年法官。法官包村工作作为该院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就是将最优秀的法官送到基层群众当中,让农村群众能第一时间获得最优质的司法帮助。同时,该院还将法制宣传和带案下访相结合,送法入农户,上门解纠纷,确保涉农案件在村干部、村司法联络员的共同协助下,享受司法“vip”服务。
基层协调联动,人多力量大
“基层的矛盾在基层化解,效果最好,影响最大。”这是北海市银海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田少红同志在推动司法协调联动机制工作时对该项工作做出的评价。在处理涉农案件时,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是评价处理效果的最高标准。如果说法官下访制度化、巡回审判常态化能确保涉农案件的及时了结,那么与村镇共建司法联动协调机制就是在“事了”和“人和”上下功夫。从走访中我们了解到,作为人员结构比较稳定的基层村屯,村民们一旦遇到纠纷,考虑到各种关系,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到法院打官司的。通过法官包村,建立司法联络点,实现的不仅仅是从法院到司法联络点一个简单的地点变换,缩短的也不只是路程上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一座偏远群众对法院工作的信任之桥。秉承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该院在处理涉农民案件时,不仅应注重裁判质量,更体谅农民“以和为贵”的思想,多方面争取调解资源,加大调解力度,尽力促成双方握手言和,促进社会和谐。
专业保驾护航,法官随叫随到
“调解是高质量的审判”。调解结果让群众满意离不开司法联络员的大力帮助。为确保调解合法进行,银海法院的包村法官们还承担着对司法联络员的业务培训的任务,用专业的法律知识为调解协议保驾护航。利用司法联络员群众基础较好的优势,法官会定期开展法律知识专题讲座,针对农村群众较为关心的拆迁补偿、宅基地等纠纷问题为村干部和司法联络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履职能力。各位法官将与责任村的司法联络员保持密切联系,当群众遇到法律难题找到包村法官时要及时联系,及时处理,必要时立刻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
创建“无诉村屯”,银海先行。基层村镇的良好秩序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银海法院根据辖区特点,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调动法院干警、村镇干部,司法联络员三方力量,通过建立司法联动机制,较好地实现了诉调对接,创造性地实践出一条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基层矛盾化解之路,并已逐渐成为解决基层纠纷的最佳办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