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调解法官刘炎德
———记合浦县石康人民法庭庭长刘炎德
作者:许海鸥  发布时间:2010-07-23 09:09:10 打印 字号: | |
  刘炎德今年52岁,合浦县石康镇人,1975年从师范毕业后分配到石康中学教书,1979年调入法院工作,26年扎根在基层法院默默奉献至今。

  刘炎德同志从1992年起担任石康镇人民法庭庭长,十几年来他带着法庭几名干警先后荣获“全国法院系统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全区法院系统“十佳人民法庭”、先进人民法庭、人民满意基层政法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

  “我就是为你们主持公道的”

  对于为一点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闹上法庭的村民,刘炎德更像一个讲理的长者,来为他们主持公道,他将法律硬性的规则融进了通俗的人情世故中,让矛盾双方心服口服。

刘炎德来自乡村,熟知乡镇居民和农民的心理,他办案总会耐心听那些怒气冲冲而来的当事人将自认为有理的事讲完,然后好言相劝,熄了当事人的火后,再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帮他分析案情,指导他该如何去做,起诉的利弊;如要起诉,再教他们如何取证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乡镇法庭受理的大多是婚姻家庭、损害赔偿、借贷民间常见生产生活纠纷,一场官司大约也就是几百上千的数额,当事人一般不可能舍得请律师。所以,刘炎德去给双方当事人送达时,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指导他们如何依法取证以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许多村民爱认死理,遇上事情都会认为自己是有理的,认为没有证据也能打赢。“为了说服他们真是费口舌。”有时也有刘炎德说服不了,就去调查对方的社会关系,找对方服的人来做工作。“基层法庭法官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婆婆妈妈的事。”但刘炎德对琐碎的法庭工作总是不厌其烦,对当事人坚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千方百计为当事人化解纠纷。

  2003年,他们接手了一起离婚案,男方起诉离婚,女方不肯。刘炎德受理此案后经过调查发现,双方感情一直不错,离婚是事出有因:夫妻俩因为教育孩子的事发生争吵,女方气愤之中拿刀想吓唬一下丈夫,没想到在争执中伤了丈夫的手,为此,丈夫提出离婚。刘炎德带着法官去调解时了解到,事后妻子误伤丈夫后十分后悔,多次向丈夫道歉,可男方却认为“栽了面子”,“男人大丈夫被老婆砍,被人笑话”,为此一定要离婚。

开庭后,刘炎德分别找夫妻俩谈,从上午9点谈到下午4点,把夫妻俩都谈得泪流满面,最后,男方表示同意和好,两人当场签了调解书。复合后的夫妻俩看着为他们的案件搞得连午餐都没吃的法官,感动不已,一定要请法官们去吃饭。被刘炎德他们婉言拒绝了。

  两个月后,刘炎德专程去回访了解情况,看到夫妻俩真正和好了,调解协议中的要求也做到了,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这让刘为德他们感到欣慰。

  “老村长”调解农家事

  跟刘炎德一起工作的同志都十分佩服刘庭长的调解能力,“一般案件都能调解下来。”在北海法院系统,他们的调解率达到85%。

  他说案件调解有几大好处:一是双方矛盾得到缓和,二是双方自愿,对执行有好处,减少执行困难。

3年前,石康镇国社林场与鲤鱼村委会京竹平自然村为山林问题起了纠纷。由于国社林场的办公楼在京竹平村范围内,上百村民将林场办公室围住,要求农场给土地补偿费。连前来解决问题的镇政府干部都被围困得无法脱身。镇领导将电话打到刘炎德那里,要求他前来帮忙。刘炎德马上赶到现场,经过了解得知,林场当初用地时承诺过,林场种树出卖树后将与村民三七分成。如今,林场却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拖欠了村里几万元钱,使村里一直没有摆脱贫困的帽子。了解情况后,刘炎德劝村民通过正当渠道解决,他对村民说:如果调查证明你们的要求是合理的,法院一定给你们讨回公道。你们不会写起诉书,我来指导。

  村民们听从了刘炎德的劝告,平息了一起群体事件。

  后来村民小组依法起诉林场违约,开庭时,双方来了几百人,把法庭内外都站满了。“那是我们法庭有史以来旁听人数最多的一次。”由于刘炎德提前跟林场做调解工作,且村民小组又提供了合法的证据,审理时,林场很快就同意支付历年来欠下的2万多元钱。并当场兑现。

京竹平村民小组马上将这笔钱为村里装电,摘掉了该村“无电村”的帽子。把村里人高兴得念念不忘:我们用电全靠刘法官。

  2004年石康镇陈宏凤等29名农民工向法院起诉,状告石康日用陶瓷厂拖欠劳务报酬。受理此案后,刘炎德通过调查了解到,原告起诉前曾到镇政府、县政府上访,并准备把该厂的设备拆去折抵劳务报酬。他意识到,如不及时做好当事人的工作,可能会导致不稳定因素。然而此时,被告方却一直回避不见,刘炎德设法找到厂里的厂长送达法律文书,并及时召集原告做思想工作,稳定情绪。在做好了双方疏导工作后,他又优先安排开庭审理,开庭后,原被告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一天时间内,他们为29名农民工与被告达成了和解协议。当天,调解工作一直做到晚上9点才结束,直到送走完当事人后,法官们才想起,当天他们忙得连饭都没顾得上吃。

  结案后,拿回工资的农民工们纷纷前来法庭表示感谢,还集体做了一面锦旗送来。

  一个朴实得像农民一样的法官

  见到刘炎德,无法想象他会是一名法官。因为他朴素得有点寒碜的打扮,一套很旧的法院制服,办公室旧沙发旁的水烟筒,让人感觉他更像名乡镇干部,是那种一进村民家就随意坐在小椅子上,随手拿起水烟筒边抽边与别人拉家常,将道理和利害都讲透了,烟也抽过瘾了,矛盾也调解好了。上了年纪的村民说,他像五六十年代的乡干部。于是,他在当地被群众戏称为“老村长”。

  于是,在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较淡薄的村民们心中,刘法官就像依法主持正义维护村民合法权益的自家兄弟,许多打了官司的当事人由衷地说:听刘法官的话没错,他不会害你的。在他们心目中,法庭是他们寻找法律保护的依托。

  2002年石康法庭从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领导手里接过了沉甸甸的“十佳人民法庭”奖状,但对他和法庭的同事来说,并没有为此而庆功,而以此为动力。当年,他们的结案率又创了新高,从历年结案最高120件的纪录提高到400多件,审判结案居全市法院系统之首。繁简分流审判改革率行推行,刘炎德当年个人结案超百件。这对于管辖5个乡镇的法庭,意味着人均每三天要结一个案。这一年里,他带着庭里的同事不分白天黑夜,下农村,进厂房,挨家挨户深入到当事人家,做细致的思想调解工作,一大批案件的当事人在他们的调解下化解了矛盾。从2000年至今,共审结案件258件,其中调解结案219件,调解率为85%。

  十几年来,刘炎德就是这样面对着烦琐的家长里短,由于经常下乡,吃饭不按时,他患上了胃病,因胃出血被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工作紧张疲劳时就会引起胃病复发。一次,在紧张的办案过程中,他的胃病犯了,上午被迫在卫生院吊针,下午拔出针头拖着病弱的身体又下乡办案,一直工作到深夜。当事人看着他捂着肚子、脸色腊黄,深受感动,都自愿要求调解,好让法官们早些休息。当天晚上,他们共调解结案16件,及时化解了群众内部矛盾。

  法官柔情与法不容情

  去年冬天的一个半夜,法庭的门被一对闹离婚的夫妻敲响了,刘炎德与副庭长曾宗强将夫妻俩请到办公室里,经了解,俩人因生活上的琐事争吵互逞英雄,最后闹到要马上离婚,不顾半夜到法庭找法官。面对这对糊涂夫妻,刘炎德没有将他们的事推到次日解决,而是耐心地听两人发泄,边听边引导,等两人的情绪平息后,刘炎德才分别与双方交谈,做细致的教育和疏导工作,终于两人握手言中,小俩口拉着手一起回家时,已是凌晨4点。

作为法官,刘炎德深知社会关系对自己的双刃作用:对调解工作有群众基础,但对说情吃请又是件难却的事。作为石康人的他,又在镇里工作了十多年,他为自己立了一个自律的原则,就是甘愿寂寞,少出去应酬。为此,他曾多次得罪人。

  2003年6月的一天,一个案件的当事人与亲戚找到刘炎德,自认为“江湖上没有搞不定的事”的那位亲戚在找刘炎德咨询了有关案件的事项后,临走时留下一个大信封和一条“真龙”烟,刘炎德当即拒收,并批评了当事人,将东西交给了他们,结果,当事人在下楼后,又将香烟留在办公室里拔脚就跑了。刘炎德只好向法院纪检部门报告,让当事人次日来领回了那条烟。在他们看来,刘炎德是一个无法理解的怪人。

  在一起离婚案的审理过程中,男方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找到两位县领导出面给刘炎德打招呼。在两位领导看来,离婚只不是一件很小的事,刘炎德一定会给他们这个面子。没想到开庭后,法官通过调查取证,证实了男方与第三者有不正当的关系在社会上已婚众所周知,群众也认为男方(原告)“有大树靠,有关系”。开庭后,旁听群众达300多人,他们都想看看法官如何断此案,是以理断案,还是凭关系。经过审理,法官查明原告与第三者确有不正当关系,被告也明确表示不同意离婚,结果,当庭审判不准予离婚。赢得了在场群众的拍手叫好。事后,那两位领导找到刘炎德说:这么小的事都搞不定,你也太不给我们面子了。

  刘炎德为法律不止不怕权势,也不认亲情。2002年的一个晚上,他家的一个亲戚为一起损害赔偿纠纷来到刘家,他因为打伤人被起诉,想请刘炎德出面帮摆平此事。刘炎德拒绝了亲戚的要求,后来,通过其他审判人员审理后,依法判决这个亲戚赔偿受害人1000多元医疗费。判决生效后,经多次做工作这位亲戚都拒不履行,法庭依法对其采取拘留强制措施。刘炎德亲自将他送到看守所。第二天,亲戚的家人把应交款全部交一法庭后,才被解除拘留。事后,这个亲戚到处说:刘炎德六亲不认。
责任编辑:许海鸥

联系我们

  • 电话:0779-3963035
  • 案件咨询电话:0779-3963205、0779-3963206、0779-3963360